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东南亚市场成食企“出海”突破口

发布时间:2019-8-3 12:06:10  

日前,力绿集团正式宣布在泰国投资分公司,这是力绿掘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机遇的重要一步。近两年来,与力绿一样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的晋江食品企业并不在少数。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日益复杂,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出口北美市场的晋江食品企业在观望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出口份额,力图扩大企业及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还有不少食企在深耕国内市场之余,积极探寻食品出口之路,其中,东南亚市场或是企业跨出国门第一步的主要突破口。


  扩版图


  食企加码东南亚市场


  近一年来,国际贸易形势日趋复杂,本地一家知名食品外贸出口企业(以下简称为“A企业”)的外贸业务负责人的心也跟着各种业内传闻浮浮沉沉。


  该负责人透露,当地的客户下订单就比较谨慎,持观望态度的居多。“其实也可以理解,若有政策变化,整批货物的关税都将翻倍,不仅盈利空间被压缩,甚至可能亏本或者要临时调整销售,这对客户很不利。”她分析道,国际贸易形势复杂且不明朗,可能现在还在海上漂着的货物一到目的地就会出现变化,而做生意需要风险尽量可控,长此以往,客户可能会寻找其他国家的企业合作。


  事实上,国际贸易形势日益复杂化,A企业这位外贸负责人所碰到的问题也反复折磨着出口北美市场的晋江食企。“更谨慎一些。”是大家的共同选择。


  为做好充足准备,不少有出口业务的食品企业正积极开拓目前仍有较大空间的东南亚市场。

借政策之力是许多企业的选择。该负责人表示,企业是从东南亚市场开始“往外走”,有一定的基础,借着政策扶持与政府背书的机会,企业与原来的客户达成了更高数额的订单量,订购的产品品类也从原来的一两种,到现在已经有五六种了。“两边政府的背书让客户吃了‘定心丸’,生意也就比以往自己去开拓市场好做了。”她分析,接下来,企业也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发东南亚市场。


  而力绿集团正式宣布在泰国投资分公司的消息,正是在4月的“一带一路”全球泉商泰国投资推介会上宣布的。


  据力绿集团总经理吴鸿岩介绍,接下来,力绿集团将开启跨国OEM模式,借助泰国海苔卷的研发实力和成本优势,扩大欢乐禧禧食品的海苔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他表示,如今力绿集团旗下海苔产品及原材料已经大量出口美国、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而东南亚市场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海外市场之一,企业将继续掘金“一带一路”市场机遇。


  除了食品出口企业加码东南亚市场份额,记者走访发现,旺瓜、乐隆隆等主战场在国内的企业也早已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准备以东南亚市场为切入口,进军国际市场。


  晋江市旺瓜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柏鸿介绍,企业原本在东南亚国家就有自己的代理商,接下来,企业将在拓宽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外贸业务,并计划在东南亚国家设立自己的办事处,做品牌。

定位准


  瞄对消费群体


  缘何原来不那么看好东南亚市场的食品企业转变思维,从欧美市场再次调转矛头,剑指东南亚。除了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还有什么原因?


  A企业外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企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布局东南亚市场,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化只是加快了企业的脚步。她告诉记者,企业一直坚持品质,最开始东南亚市场总是价格低优先,而企业标准在那里,利润压缩空间小,为避免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企业转场欧美市场。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A企业对东南亚市场的不断深耕,企业发现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都有了转变。因此,市场是存在的,就看企业怎么挖掘。该负责人认为,只要企业增加调研力度,就能找到与企业产品定位相契合的客户及消费群体,摆脱恶性竞争,打出企业名牌。


  此外,进军东南亚市场必须了解当地人饮食习惯。东南亚国家海外华人众多,对国内经典零食如肉干、坚果、糕点等带有感情,这类偏好也影响着当地人。如旺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产品被带到东南亚国家,并渐渐有自己的代理商和消费群体。


  而喜多多集团则是选择在菲律宾、越南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加工好椰果后再运入国内市场。喜多多集团生产总监余长发分析,椰果原料椰子属于当地水果,企业会出售椰果给当地客户,“但不会将椰果罐头出售给他们,因为他们不需要过长距离的运输或者长时间保存‘多此一举’,就可以直接吃到产品。”


  分析产品特性,了解地方消费习惯,瞄准对应的消费群体,才能真正进入东南亚市场。


  在业内一家主营果冻、布丁品类的企业相关负责人看来,企业目前没有扩展东南亚市场的规划,也是没发现有合适的消费群体,不能因为政策利好、本地食品行业抱团就一窝蜂地涌上去。当然,东南亚市场是大趋势,企业也会不断增加市场调研,寻找商机。

多条腿走路


  扩品牌影响力


  目前,许多食品企业外贸出口还是以OEM为主,产品包装上只需要写上“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或“Made in PRC”)即可,不需要写明具体的厂商。


  然而,随着海外市场版图的不断扩张,除了打出自营品牌外,不难发现,有不少OEM为主的企业已经在尝试以不同方式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以A企业为例,据该企业外贸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客户一般不喜欢生产商印在产品包装上,担心同地区的同行也会找上同样的生产商,失去自己的竞争优势。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企业则与客户协商利益平衡点。例如客户同意印上企业名称,企业也会尊重客户,不会为其竞争对手代加工,损害客户利益。目前,已有部分东南亚客户以双品牌的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品牌也有了较大的市场认可度。


此外,厂商共建市场的模式也是企业扩大品牌国际效应的重要一环。


A企业外贸相关负责人透露,近两三年来,已有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客户主动“找上门”,与企业洽谈厂商共建市场的模式。她认为自营品牌需要耗费过多企业资源,“当地的客户才是对市场了解的人,我们短期内是不可能有他们了解市场的。”她分析,客户具备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企业的“拳头”是研发和生产能力,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合作,才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方式。比起风险较高的自营品牌“出海”,OEM、双品牌战略、厂商共建市场等方式有助于企业以更快的速度与更低的成本切入、深入东南亚等海外市场。